您的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金融政策 > 锚定“六稳”目标 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
锚定“六稳”目标 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
发布时间:2020-04-15 17:20  点击量:805

3月27,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,提出要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,有效扩大内需,全面做好“六稳”工作。更早之前,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0年第一季度例会,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,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。

  上述政策措施,是依据目前疫情形势出台的。当下,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,防控重点转向外防输入、内防反弹上来。在境外,疫情仍在扩散蔓延,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受到严重冲击,我国疫情输入压力持续加大,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链恢复面临新的挑战。因此,我们必须保持积极的宏观政策力度,强化逆周期调节,锚定“六稳”目标,以期在压力下努力实现各方面的“稳”。

  “六稳”始终应是宏观政策的着眼点,特别是在疫情之下,稳就业等工作事关民生之基。由于疫情冲击,实现“六稳”有压力,我们需要以更加积极的政策力度,打出包括财政、货币、投资、消费等政策在内的“组合拳”。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,要抓紧研究提出积极应对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,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,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,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,发行特别国债,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,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,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。要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,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和使用。上述积极的、前瞻性的逆周期调节举措,可望有效对冲疫情对经济的不利影响。

  “六稳”是一项系统性工程,有赖于多种宏观政策的配合。其中,财政政策调整结构的功能更明显,作用力更直接。应通过适当提高赤字率、发行国债、增加专项债规模、减税降费、补贴等手段,提高财政政策的总体力度,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。我们看到,今年以来,财政部已提前下达2020年部分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.29万亿元,这有利于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,对冲疫情影响。对于就业受到较大冲击的人群以及遭遇打击较大的小微企业,财政政策应考虑以更加具体而直接的补贴手段予以纾困,这有利于稳就业、稳预期、保民生。

  作为货币政策,在稳健的总基调下,应着眼于保持实体经济的流动性合理充裕,并想方设法疏通金融资源的微观传导机制,继续降低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,精准“滴灌”中小微企业。日前,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中小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,共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,并决定自4月7日起将金融机构在央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.72%下调至0.35%。上述针对中小银行机构的操作,正体现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“滴灌”作用,有利于推动中小银行机构驰援中小微企业。并且,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提出,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引导大型银行服务重心下沉,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;要下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传导,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潜力,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、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。这体现出,疫情下的货币金融政策仍强调精准,总体思路依旧是保持定力、坚持短期对冲与长期改革齐头并进,这有助于在帮助实体经济脱困的同时不偏废长远改革,进而逐步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、竞争力、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。

  此外,广阔的内需市场,是我们应对疫情冲击的一大底气。因此,我们需要进一步释放内需、做强国内市场,以此稳住这个重要的基本盘,为实现“六稳”腾挪出更大空间。我们应探索多种促进消费的手段,有序推动各类商场、市场复工复市,生活服务业正常经营,扩大居民消费,合理增加公共消费,从而使消费产业尽快回补、重归繁荣。

  总之,目前我们需要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,谋求“六稳”,尽快扶助各行各业渡过难关,稳定人们的就业与生计。只有实现当下的稳定和合理增长,我们才能赢得更广阔的改革空间,更从容地筹谋改革,走向高质量发展。